组织学与胚胎学学科是1953年我校独立建校时首批建立的教研室,是国务院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目前是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18年)的骨干研究方向。学科创始人何泽涌教授在教学、医学教育和教材的编写等方面,为我国组织胚胎学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学科获评山西省优势学科、校重点学科。近年获批一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一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和省级来华留学线上精品课程、一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教师们曾主编/主译/参编国家统编教材、专著、科普著作等重要书籍20余部,担任《解剖学报》等多家杂志编委。
学科博硕士生导师秉承校训“医理博精、德能高邃”,勤奋钻研,严于律己,培养研究生注重学业与品德并重,以“授人以渔”为目的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教学科研训练。博硕士生中多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交流,进行科研报告并获奖。学科已培养博硕士研究生百余名,毕业生在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院就业、深造,如北京大学医学部、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国科学院、西湖大学。
学科现有15人,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助教1名;12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2名教师博士在读,学历层次扎实。团队中5人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一半以上教师有出国留学或国内高访经历,是一支充满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学科注重教师培养,全体教师爱岗敬业、潜心育人,团队曾两度获评校“教书育人先进集体”。教师们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先进个人称号,青年教师多次在全国教学比赛中获奖。
学科拥有一批稳定的年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科研发展潜力雄厚。团队立足学科领域,搭建了完善的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培养实验室,拥有显微成像系统以及三维重建工作站。学科紧跟本领域发展趋势,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形势,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实践中凝练了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胚胎心脏发育、中枢神经发育与再生、精子发生分子机制、衰老和骨骼肌代谢调控机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青年基金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总经费超过200万。获山西省科技厅、山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类奖励多项。在国际和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SCI 收录数十篇,部分论文图片被选做期刊封面。
学科高度重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为本科生竞赛备赛提供针对性指导与资源支持。在学科助力下,多名本科生在全国大学生医学形态学读片与人体解剖学标本辨识大赛、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形态学科普演讲大赛等赛事中表现突出,斩获多项荣誉。